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天津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揭晓。我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王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张马亮荣获“天津青年五四奖章”称号。此次受到表彰的青年和青年集体,在市委领导下,积极投身天津高质量发展,勇于创新创造,敢于创业开拓,强于创优争先,充分展示了新时代天津青年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2022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中国共青团也迎来建团100周年。全校广大青年将以先进典型为榜样,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感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王润,男,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曾获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计划、南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主要从事高端功能与智能纤维材料的研究,开发了基于纤维扭转的新型弹热制冷、可穿戴柔性纤维传感器以及多功能人工肌肉纤维等,突破了领域技术瓶颈,引领了未来纺织技术发展,并助力实现我国碳中和、碳达峰的“双碳”目标。在Science, Adv. Funct. Mater., Mater. Horiz., ACS Appl. Mater. Inter., Chem. Eng. J.等国际国内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与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纵向项目。
潜心科研,勇于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科学研究亦是如此,只有百折不挠地坚持以及勇于创新,才可以真真正正地为人类服务、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为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服务,哪怕这点服务渺小到像一粒尘埃一样,也是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创新源于实践,始于问题。起初,他研究的课题是可穿戴柔性智能材料。首先他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设计出适用于人体大变形的纺织用传感纤维。通过大量阅读文献,不停的实验探索,提出利用“力学诱导”自组装方法,构建出“双层褶皱”大形变纤维电阻应变传感器。并将传感器编织到纺织面料中,实现了对人体呼吸与运动行为的实时监测,并能够识别多种人体呼吸与运动模式。此外,利用该传感纤维的熵弹性、导电性和电阻传感特性,提出集信号传导、传感和驱动为一体的人工肌肉纤维设计理念,设计出软体爬虫机器人。该智能传感纤维为可穿戴柔性电子传感器与软体机器人的设计提供了借鉴与指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材料领域Top期刊Adv. Funct. Mater., Mater. Horiz.与ACS Appl. Mater. Inter.。
创新的道路是曲折的,是艰辛的,更是孤独的。他深知只有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不停的挖掘与思考材料本身的基础性质,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新研究成果产出。在早期的多人工肌肉纤维实验中,给加捻的纤维加热时产生收缩、旋转的机械运动,那么是什么原因驱使了纤维的收缩与旋转?如果像“太极”一样,在对纤维进行加捻/解捻会不会产生热效应呢?想到这些一系列问题,他立即与导师探讨,就这样一个新的课题就悄然而生了:基于纤维扭转的新型绿色弹热制冷技术。通过2年潜心研究,终于研制出基于纤维材料的扭转弹热效应。首次实现了纤维材料在解捻过程中的高效制冷,开发出基于纤维扭转的新型绿色弹热制冷技术,构建基于纤维扭转的固态制冷器件原型机。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Science杂志上,为纺织材料的应用开辟了新领域,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不忘初心,铸魂育人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是大学的根和本。在担负这一使命的过程中,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他深知只有教学与科研两条腿走路,坚持全过程育人,才能培养一流人才。
入职以来,他积极投身教学工作,承担并参与《智能纤维材料及应用》、《现代纺织前言讲座》以及《纺织品创新与实践》等多门程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调动课堂教学氛围。担任了2020级纺织科学与工程研究生班导师工作,坚持立德树人为本,关注学生学业,心系学生成长成才。参加学院组织的“教授有约”活动中,结合自身丰富的经历与各位同学进行了互动交流,希望学生可以夯实基础爱上科研,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以及学会解决问题。
此外,他能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坚持着自己的科研方向——高端功能与智能纤维材料,继续坐科研“冷板凳”,锤炼自身“真本领”,努力突破该领域技术瓶颈,引领未来纺织技术发展。期间主持国家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与天津市非织造布技术工程中心项目各1项,入选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计划。
投身志愿,青春建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传播正能量,参加社区志愿活动,服务社区居民,丰富日常生活。2022年以来新冠疫情形式再度严峻,作为研究生班导师,他主动帮扶有困难学生,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缓解学生压力,为学生解决学业问题。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他第一时间加入党员突击队,并作为下沉干部坚守社区疫情防控一线;在社区核酸大筛查期间,维持现场秩序,对来往人员的信息登记、查验健康码以及测量体温,累计社区志愿服务时长超过60小时,受到掌上天津、津云等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