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8月,一群十八九岁的热血青年,从天津出发,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伟大的垦荒精神。69年后的今天,同样也是一群十八九岁的青年,重走垦荒路,追寻那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精神之光。日前,天津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践团的成员们前往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共同探索这片土地上的奇迹。
于垦荒事迹中,感悟“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伟力
实践团成员怀着崇敬与憧憬踏入垦荒纪念馆,请到了当地专业的讲解员为实践团讲解,展品和图片无声诉说着当年垦荒队员的艰难与坚毅。观看第一代垦荒队员杜俊起先生(原天津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副大队长、共青农场第一代垦荒人)的访谈实录,讲述了京津冀鲁哈五省市青年志愿垦荒的故事,用实际行动诠释“有志者,事竟成”的真谛。
实践团来到天津青年志愿垦荒队发起人之一杜俊起老人家中,聆听他们的垦荒故事,杜爷爷与来自家乡的青年一起谈梦想、论志向、说信仰,青年们与“历史书上的人物”邂逅相逢,明晰了自身所肩负的责任,更加定要将青春理想熔铸在扎根中国的实践中,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之栋梁,挺力起我们永不弯曲的“青年脊梁”的魄力。
在北大仓变迁里,领略“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壮志豪情
走下田间地头,实践队成员们顶着烈日,戴着草帽,感受共青农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现实意义及实际体现,用“一头汗、两腿泥”的劳动成果体会“粒粒皆辛苦”的不易,切实做到将“眼皮”贴近“地皮”。
开农田,走入农户家中,成员们与垦三代们促膝长谈。北大荒,如今的北大仓,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承载着保障国家饭碗的重任。从他们的口中,成员们了解到几十年前的北大荒荒草丛生,而如今已是万亩良田的惊人转变。这沧海桑田的变化,让他们对“为有牺牲多壮志”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从农机发展中,明确“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未来方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念在北大荒时期的农业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践团共同走进黑龙江流域博物馆,丰富的展品展现了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在宝泉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化的农业设施让成员们大开眼界;在宝泉岭垦荒机械记忆馆,古老的农机具诉说着农业发展的历程;
结合自身的自动化专业,团队成员们思考着如何将先进技术应用到农机现代化的发展中。“天生我材必有用”,此次三下乡实践让团队成员们认识到了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进一步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他们深刻感触到,只有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出知识的价值。
北大荒的历史变迁,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正如这句名言所说,北大荒精神承载着无数的奋斗与梦想。“津津有‘言’,心心‘乡’荣”实践团跨越2000公里重走垦荒路,寻脉北大荒,承脉共青情。实践团成员会将此次实践作为起点,将北大荒精神、垦荒精神融入血脉,在未来的征程中,不畏艰难,砥砺前行,用青春和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辉煌,让北大荒精神、垦荒精神在新的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