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丨项目风采展示(三)

发布时间:2025-04-14文章来源:团委浏览:35

天津工业大学第十六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天工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202411月份开展以来,校团委广泛宣传、精心组织、积极动员学生参赛,在校赛阶段,我校共有500余项作品、3600余名师生报名参加,本期将向大家介绍我校4个优秀项目。

 

碳御先锋——用于碳捕集的气体分离复合膜

项目介绍:

针对我国能源结构偏煤、工业排放集中及油气对外依存度高等挑战,本项目研发高性能脱碳复合膜技术,构建CO捕集-提纯-资源化闭环体系。核心技术采用聚砜超滤膜为支撑层,复合胺基功能化聚合物活性层及沸石分子筛强化传质,通过界面改性优化传质路径,实现燃煤电厂烟气深度脱碳(效率≥95%)及工业废气多污染物协同治理。项目突破传统膜材料渗透性与选择性相互制约的瓶颈,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膜组件,建成万吨级CO捕集示范装置,捕集能耗较传统技术降低30%。提纯后的CO可应用于强化石油开采、矿化养护混凝土等新兴领域,构建减排-利用-增值低碳产业链,预计年减排百万吨级CO,推动我国煤电行业率先实现深度脱碳,助力双碳战略实施。

 

 

第一指导教师介绍:

辛清萍,女,博士、博士后、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入选者、北京膜学会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膜工业协会疏水膜技术与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长期致力于烟道气脱硫脱碳气体分离膜研究,开发新型智能材料并与其结合,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基金6项,参与教育部科学技术项目、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平台项目)及横向企业项目等省部级课题8项;在J. Membr. Sci.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Mater. Chem. AJ. Hazard. MaterAngew. Chem. Int. Edit.等有影响力国际期刊发表SCI 论文40余篇。

玉骨金装——“瓷娃娃”下肢残障人士着装需求问题及对策研究

项目介绍:

2025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健康中国的三期战略,引领着全民健康时代的到来。特殊群体的发展也得到瞩目,残障人士尤其是下肢残障患者,急需针对性措施舒缓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伤害。本项目聚焦成骨不全症(瓷娃娃)患者的服装需求革新,通过多维度对象筛选与样本确定,对20个典例深度访谈等混合式方法实施路径,对服装功能障碍进行量化分析,精准对接患者量身设计,例如无领座领口,紧固件设计等,通过服装载体减少二次伤害发生率,缓解生理痛苦。同时,我们研究设计的服装兼具时尚感与功能性,温暖的颜色和美观的设计搭配打破了传统服装的单一性,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和认同感,使患者社交意愿提升。通过对服装用户满意度的调查,我们的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对此,人民日报进行了报道,天津市残联、天津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对项目的实用价值与社会意义给予了关注,天津广播电视台也计划推出“衣路同行”系列栏目,这些举措正响应了健康中国2030战略。

 

第一指导教师介绍:

徐娜,天津工业大学服装设计系讲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员,深耕服装设计与教学研究。曾赴法国巴黎杜普勒服装学校交流,获中国服装设计“新人奖”及法国LVMH青年设计师大赛一等奖,融汇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近五年指导学生斩获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包括未来设计师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国家级一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6项,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并在“纺织类非遗”创新赛事中持续领跑。主持完成“纺织之光”教改项目《基于OBE理念的服饰品设计课程思政改革》,主编“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服饰品设计与应用》,发表《服装面料的再创造》等教研论文10余篇。注重产教协同创新:2021年主持天津大创项目“津派旗袍研发”,推动学生作品在老美华服装公司落地投产;2024年打造“衣路同行”特体功能服装项目,为罕见病患者定制解决方案。

聚焦新就业:劳动者权益保障“攻坚”调研

项目介绍:

在数字经济浪潮的推动下,新就业形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灵活就业人数已超2亿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不断扩大。但他们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凸显,相关劳动纠纷数量持续攀升。

本调研项目以多维度的研究视角、创新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在司法实践中的难题。项目综合运用实证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多种方法,构建定量数据支撑+定性深度洞察的研究框架。从基础概念限定到调研数据库选择,从问卷设计到访谈开展,每一个环节都精心策划。

通过对大量司法案例数据的分析,结合对劳动者、企业、仲裁机构等多主体的调研,全面揭示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劳动关系认定、薪酬保障、社会保险覆盖等方面的现状与痛点。项目成果为司法认定提供了精准标准,为推动法律法规完善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企业规范用工、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对促进新就业形态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指导教师介绍:

李树成,法学博士,男,19779月出生,河北唐山人,任教于天津工业大学法学专业,任职天津工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为环境资源法、文化遗产法。先后撰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国际商法》《劳动法》《模拟法庭实训教程》等教材,出版专著《碳排放交易市场与制度设计》,发表《论碳排放配额和信用的财产权属性》《风险投资主体法律制度浅析》《与碳排放交易有关的犯罪行为及其预防措施》等文章20余篇。

在教学上,他重视改革,将新教学理念、技术与方法融入法学教学。工作中,他创新开发记分册软件、毕业论文半自动模板,还主动承担学院设备维护,提升效率、节约经费。科研中,他严谨务实,带队出色完成多项重要课题。此外,他热衷公益,积极参与普法、献血等活动,担任班导师助力学生竞赛获奖,其奉献精神深受师生认可。

 

能蓄未来—超能电容风光电结合离网智控储能系统

项目介绍:

本项目研发了一款基于超能电容的风光电结合离网智控储能系统,通过整合光伏、风电和甲醇发电模块,配合自主研发的超能电容及智能管理系统,实现高效、稳定的离网能源供应。核心创新在于超能电容技术,采用硬碳负极和纳米FeO正极材料,能量密度高达93.03Wh/kg,是传统超级电容的10倍,且能在-40℃至55℃极端环境下稳定工作,充放电寿命超2万次。智能管理系统实时优化风光发电与储能模块的协同运行,实现弃电回收和最大功率供电,能源利用率提升至92%。系统还创新性地引入生物质甲醇发电作为后备电源,形成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体系,全过程实现零碳排放。实际测试表明,该系统年均可节省电费12万元,减少CO排放23.55万公斤,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保效益,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交通、工商业储能和偏远地区供电等领域,为双碳目标提供了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第一指导教师介绍:

宋丽梅,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天津市第五届学科评议组电子与信息工程组委员,天津市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第五届天津市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机器人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及企业委托合作科研项目。以第一获奖人获得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2获得香港桑麻奖教金2013年入选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14年获得天津市5.1劳动奖章;2015年入选天津市“131”一层次人才2016年获得天津市三八红旗手称号2019获得天津市工程专业学位优秀指导教师奖2021年获第二届天津市“海河英才”创业大赛博士后创业创新赛创新组一等奖、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创新组全国铜;2022年获得天津市“最美女教师”荣誉称号;2023年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部,获软件著作权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5

电话:18222709280,邮箱:songlimei@tiangong.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