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媒传声,以文和鸣:社交媒体何以推动中国叙事体系构建——基于千名社交媒体用户、9位博主的调研
项目介绍: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演进,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国家话语权斗争的核心场域。本研究聚焦社交媒体推动中国叙事体系构建的实效,旨在通过分析行业现存问题,制定有效策略以提升博主在海外平台的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实效性。研究基于对多名博主及上千名国内外社交媒体用户的田野调查,运用案例研究、数据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中华文化在社交媒体传播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期望为文化博主在对外文化传播策略的制定提供有益的思路与启发,助力中华文化在国际范围内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播与弘扬。
第一指导教师介绍:
房广莹: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辅导各级各类学生竞赛并获优秀指导教师奖,讲授硕士留学生民俗学和中国文化课程。
精视乾坤——三维立体视觉引导智能机器人系统
项目介绍:
本项目产品为“三维立体视觉引导智能机器人”系统,并非针对现有的基于视觉检测的分类、抓取、搬运等简单工序,而是聚焦对机器人“眼”、“脑”、“手”协同工作要求更高、需要自主分析、工艺流程更加复杂的自动磨削工艺。系统将三维双目立体视觉与机器人相结合,由高精度三维视觉检测系统、打磨单元、电控系统、安全防护系统等相关设备组成。系统运行时,首先采用三维立体视觉数据采集技术,由工控机内自主研发的软件系统控制三维视觉系统对被打磨物进行高精度三维立体扫描和定位,实现实时三维重建。然后,对被打磨物三维点云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根据三维立体坐标,自主计算、规划出机器人完成打磨工作所需的路径信息。接下来,软件系统将路径点位信息通过 TCP 通讯的方式发送给机器人。最后,机器人将控制末端的打磨工具依次经过打磨点位,从而使机器人按照轨迹对被打磨物进行柔性力控智能打磨,实现了机器代人的创新性突破。
第一指导教师介绍:
宋丽梅: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天津市第五届学科评议组“电子与信息工程组”委员,天津市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第五届天津市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机器人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及企业委托合作科研项目。以第一获奖人获得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2年获得香港桑麻奖教金;2013年入选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14年获得天津市5.1劳动奖章;2015年入选天津市“131”一层次人才;2016年获得天津市“三八红旗手”称号;2019获得天津市工程专业学位优秀指导教师奖;2021年获第二届天津市“海河英才”创业大赛博士后创业创新赛创新组一等奖、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创新组全国铜;2022年获得天津市“最美女教师”荣誉称号;2023年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部,获软件著作权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5项。
基于MB 染料封装的 MOF 比率荧光探针检测四环素的研究
项目介绍:
我国面临严峻的抗生素污染问题,传统检测方法存在灵敏度低、成本高及无法现场检测等缺陷,难以满足痕量污染物的精准监测需求。对此,本项目研发了基于双发射荧光探针材料MB@ZnMOFs的多通道检测平台,以实现抗生素污染物的高效灵敏检测。通过将亚甲基蓝(MB)封装于锌基金属有机框架(ZnMOFs)中,构建了具有双发射特性的MB@ZnMOFs复合材料。该材料结合MOFs的高稳定性与染料光学性能,利用双发射峰(480 nm与710 nm/670 nm)信号差异,显著提升检测抗干扰性。实验表明,0.2 μmol四环素可使MB@ZnMOF1双峰荧光增强率分别达147.79%与52.06%,而MB@ZnMOF2双峰猝灭率超87%。通过比值信号(I710/I480、I670/I480)自校准,实现了四环素痕量检测,兼具高灵敏度、强抗干扰性及循环稳定性。机理研究表明,能量竞争吸收是荧光响应的核心机制。该技术突破传统单发射检测局限,为复杂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物的实时在线监测提供低成本、高灵敏解决方案,对环境污染防控与生态保护意义重大,并为新型荧光传感器件开发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
第一指导教师介绍:
王凤勤:女,理学博士,天津工业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科生专业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多功能性MOFs荧光传感材料的设计合成及荧光传感性能研究;(2)环境污染物检测;(3)MOFs的设计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4)MOFs衍生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近些年来,在发光MOFs的合成及污染物检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项目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天津市“挑战杯”竞赛市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指导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项,市级1项;指导学生获节能减排校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指导的本科生参与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多项。王老师在教学与科研指导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荣获2024年天津工业大学优秀教师称号。
玉骨金装——“瓷娃娃”下肢残障人士着装需求问题及对策研究
项目介绍:
在2025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健康中国的三期战略,引领着全民健康时代的到来。特殊群体的发展也得到瞩目,残障人士尤其是下肢残障患者,急需针对性措施舒缓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伤害。本项目聚焦成骨不全症(瓷娃娃)患者的服装需求革新,通过多维度对象筛选与样本确定,对20个典例深度访谈等混合式方法实施路径,对服装功能障碍进行量化分析,精准对接患者量身设计,例如无领座领口,紧固件设计等,通过服装载体减少二次伤害发生率,缓解生理痛苦。同时,我们研究设计的服装兼具时尚感与功能性,温暖的颜色和美观的设计搭配打破了传统服装的单一性,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和认同感,使患者社交意愿提升。通过对服装用户满意度的调查,我们的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对此,人民日报进行了报道,天津市残联、天津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对项目的实用价值与社会意义给予了关注,天津广播电视台也计划推出“衣路同行”系列栏目,这些举措正响应了健康中国2030战略。
第一指导教师介绍:
徐娜:天津工业大学服装设计系讲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员,深耕服装设计与教学研究。曾赴法国巴黎杜普勒服装学校交流,获中国服装设计“新人奖”及法国LVMH青年设计师大赛一等奖,融汇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近五年指导学生斩获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包括未来设计师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国家级一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6项,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并在“纺织类非遗”创新赛事中持续领跑。主持完成“纺织之光”教改项目《基于OBE理念的服饰品设计课程思政改革》,主编“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服饰品设计与应用》,发表《服装面料的再创造》等教研论文10余篇。注重产教协同创新:2021年主持天津大创项目“津派旗袍研发”,推动学生作品在老美华服装公司落地投产;2024年打造“衣路同行”特体功能服装项目,为罕见病患者定制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