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业大学第十六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天工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2024年11月份开展以来,校团委广泛宣传、精心组织、积极动员学生参赛,在校赛阶段,我校共有500余项作品、3600余名师生报名参加,本期将向大家介绍我校5个优秀项目。
科技赋能,非遗焕新:非遗文化产业优化发展的路径研究
项目介绍:
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走访调查中国各地的非遗服饰文化,通过网络问卷调研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对非遗文化的现状进行研究。项目满足了市场对非遗文化传承与现代科技结合的需求,通过虚拟试衣技术,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非遗服饰体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在此基础上,项目实现对非遗产业化发展的进一步探讨,为相关政府、官方单位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团队已经申请了2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获得行业内4位专家的支持和认可,累计与8家企业达成意向合作。团队积极与地区政府合作,在41所学校开设课程,获得11个官方机构认可。其中,我们的非遗发展建议已经纳入多个学校的美育课程和部分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团队在实地考察非遗文化的过程中,与13位非遗传承人达成长期合作,团队事迹已被人民日报、中国新闻资讯网等20余家权威媒体报道,到目前为止,团队运营的小红书账号粉丝数量达300余人,累计阅读量达12万。
第一指导教师介绍:
郝希超,天津工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讲师职称,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任职期间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省部级校级项目10余项,参与完成教科研项目15项。曾指导学生获国家级荣誉2项,省部级荣誉5项。荣获校级个人荣誉15项。
以媒传声,以文和鸣:社交媒体何以推动中国叙事体系构建——基于千名社交媒体用户、9位博主的调研
项目介绍: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演进,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国家话语权斗争的核心场域。本研究聚焦社交媒体推动中国叙事体系构建的实效,旨在通过分析行业现存问题,制定有效策略以提升博主在海外平台的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实效性。研究基于对多名博主及上千名国内外社交媒体用户的田野调查,运用案例研究、数据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中华文化在社交媒体传播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期望为文化博主在对外文化传播策略的制定提供有益的思路与启发,助力中华文化在国际范围内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播与弘扬。
第一指导教师介绍:
房广莹
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
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
辅导各级各类学生竞赛并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讲授硕士留学生民俗学和中国文化课程
韵焕新章—— 津沽纺织服装现状与品牌路径调研
项目介绍:
天津作为北方纺织业重镇,面临产业规模分散、品牌竞争力弱、外贸受阻、数字化转型滞后等困境。本项目由多学科“00后”团队组建矩阵式调研组,采用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数据建模等方法,走访6类企业及行业协会,回收1676份有效问卷,结合文献分析与政策研判,构建“问题诊断 - 策略设计 - 实践验证”全链条研究框架。
核心发现包括:小微企业占比75%,集群效应缺失,原料外购率高,产业链协同度不足;ODM模式占比超60%,自主品牌溢价缺失,文化内涵挖掘不足;83%中小企业受制于资金与人才缺口,仅12%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
创新策略为:提出“京津冀纺织产业协同图谱”,推动北京金融资源、天津智造基础与河北产能优势融合;设计“通关一体化 + 精准退税”组合拳,搭建数字化报关平台降低外贸成本15%;创立“品牌突围实验室”,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重构设计 - 生产 - 营销全链路,助力产品附加值提升30%。
成果获中新天津生态城自贸联动创新局、天津市服装商会采纳。
第一指导教师介绍:
沈浩鹏
博士,副研究员
天津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01年天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
2006年和2018年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2024年5月任天津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长期从事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并致力于高等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海安肽检——计算机模拟技术赋能水产品安全检测的电化学多肽传感器
项目介绍:
海洋毒素对海产品的污染及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目前现行的检测技术存在前处理复杂,实验周期长,仪器昂贵等不足,因此需要开发一种简单、快速、成本低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将计算机模拟技术与电化学传感器相结合,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Discovery studio”进行分子对接、氨基酸突变、分子动力学等实验初筛,选出与石房蛤毒素特异性结合能力最强的多肽链进行电化学多肽传感器的制备。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实现高通量筛选,大大缩短现实实验时间,避免现实实验误差,本项目所建立的方法检出限较其他技术比足够低,可以快速、灵敏、痕量检测石房蛤毒素,可推广于其他毒素、病毒、有益物质的快速检测,有利于未来检测方法建立的完整、可行性。本项目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负责人第一作者),发表sci和中文核心期刊17篇(部分项目成员为第一作者),和中科智测科技有限公司、华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开具合作协议、应用推广证明等6项,具有较高的科研支撑与产品转化能力。
第一指导教师介绍:
陈雷,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指导学生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天津市金奖、天津市创青春金奖、银奖X2,天津市创客中国大赛天津市一等奖(晋级全国100强项目),蓝桥杯全国三等奖、天津市ican创新创业大赛天津市二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天津市金奖等荣誉称号。
“磁界活性炭”——碳纤维粉涂层聚苯胺基涤棉织物的开发与应用
项目介绍:
本项目针对长期暴露在大量电磁辐射环境下的机车乘务员等群体研发了一款低能耗型电磁防护柔性环保内层帽,本作品首先以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对环境没有任何副作用的聚苯胺基涤棉织物,后以聚苯胺基涤棉织物为基布,绿色环保的水性PU-2540型聚氨酯为胶黏剂、便宜易得的碳纤维粉为功能粒子,采用纺织涂层工艺制备出了“薄、轻、宽、强”的理想电磁屏蔽织物——碳纤维粉涂层聚苯胺基涤棉织物。并且创新性采用双层结构,调控碳纤维粉在聚氨酯中的含量,使最小反射损耗达到了-23.76 dB,远超市场上普通吸波织物的最小反射损耗-8.32 dB,高吸波性能和屏蔽性能显著。而后通过精确匹配乘务员制服帽尺寸,采用先进的立体剪裁工艺,打造了机车乘务员专用的低能耗型电磁防护柔性环保内层帽。本项目使用的材料绿色环保无污染,生产过程节能无废料,生产流程简洁高效,显著降低了人工投入成本。
第一指导教师介绍:
刘元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双一流学科):
1.主持起草国家军用标准1项,参与起草国家军用标准3项,行业标准1项。主持局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12项;主持企业横向科研项目7项,其中一项经费150万元,参与项目15项。主持教育部教改项目3项,其中一项到校经费5万元,主持校级教改项目5项;
2.作为主编出版一四五规划教材《应急与安全生产用防护服概论》1部,参与出版一四五规划教材《纺织商品检验学》1部。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
3.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被SCI收录的科技期刊论文72篇,中文核心论文70余篇,其中13篇入选《学术精要数据库》高影响力论文。一篇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优秀论文。一篇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
4.以第一发明人公开专利20余项,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80余项。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项、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省部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3项。